我已经确认多次,时刻的感受几乎都是平的,只有将时间线拉的巨长时,差距对比才会变得显著。我也丝毫不怀疑,当我快要老到将死时,感受也不会发生太大变化,为所作出的行为改变而喝彩,脑中依旧残留些想做却做不了的想象。
你可以感叹往昔,但也似乎持续不久,通常是碰触了那些变化差异巨大的人或事,才会有些感慨,而这劲儿一过,又继续该吃吃该喝喝,过那些日子。它也就是个瞬时的冲击,却伤不到巨大名为感受的海绵的丝毫。
亲密关系
这其中充满着好滋味,我能从和爱人的相处中察觉到。她那种近乎天才般的灵动怪感,让我欲罢不能。我想在同她经历并体验更多的事情,那弥足珍贵的记忆和触感,成为我回忆的一部分,更成为我的一部分,也是我喜欢的那部分。
到处都是智能
因为其它技术进展缓慢,所以近乎所有人都挤到了同一个主题上来,道路变得无比拥挤。即便每天都会刷新的新闻,看多了也会感到麻木和倦怠,仿佛在没有什么新鲜事了。
兴许人们的信仰消耗殆尽,于是尝试自己动手造「智能」,然后让它尝试去解答信仰的问题。这会是可能的么?我觉得问题在于,它是人们知识和表达均匀后的产物,先有人类的知识创意及表达,然后再出现所谓的智能。你问它问题,你感觉它很非凡,这简直是太对不过的事情,因为它就是如此这样理解并设计的。如果它出了偏差,叙述出了些人类不认可乃至不理解的表达,反倒值得惊奇。
我稍微了解 AI 背后的机理,所以每次看它或使用的时候,无不是带着使用工具的视角。我在想,如果有一群人去故意全然隐匿其背后的算法逻辑,只暴露出一个接受输入和返回输出的 API,那剩下的那群人就真的可能会被蒙蔽,从而觉得,哇,背后蹲着个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实际上,它就是个工具,和我们手边的电脑或锤子没什么本质区别,即便能创造奇迹,那也得看是谁在使用它。
绝不低估人类的力量。
还有一点我感到忌惮的是,它是圆逻辑方面的天才,可以说无比「正确」的废话,同时,它无法告诉你它所不知道的事情。在我们使用它的时候,会感觉舒服,但无法在现实中验证它所说的反馈。代码或数学题目可以被验证,但其他的内容,像是算命之类的,就很难被印证。
像它这样表达的氛围,像极了工作中上下级。我们是上级领导,虽然不懂项目,但却觉得下级的报告非常有道理,从而升起一种以未知为基础的信任感。它圆滑得很,不停使我们感到满意。
结合上面所说,模型是由人类训练出来的,带着很具人类味道的互动方式,因此大概率也映射着人类在潜意识中的互动方式,圆滑,权力关系。当然,我是不愿意这样相信的。
做事
我感觉「事业」这个词有些油腻,总会让我想到那些在酒桌上指点江山的人,同时在无形中带来一种束缚,仿佛这辈子有了事业就有了一切。
我会希望有自己能够做的事,不是围绕着公司雇主或产业展开,而是围绕着自身的生活或相似的人。这是其中的一个方向,另外的一个方向则和性格有分不开的关系。有些人善于观察外界,总结规律以后,再展开行动。而有些人善于观察自己,总结自己的特征与喜好,并通过行动放大它,使它能够波及到同自身相似的人。我倾向后者,因为它会让我更安心,更有把握去做事。
德国对开展副业不太友好。如果有想法,还需要通告当前雇主,这样势必会给当前主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不得不全职开展副业,这就和「副」一词背道而驰。
我喜欢程序开发,不停的去思考解决方案,激活思维的火花让我感觉到了活力。它包含工程实践的同时,却仍能够涵盖美学和哲学,增加了无穷的探索深度。另外,工作内容依赖于二进制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解耦,这样我的肉身与心灵变得自由灵活。
My current challenge is communication and mindset. As German and English are not my mother tongues, the expression of the way of thinking is somethings blocked and there is little transparency between the inner and the outer world. This frustrates me. Anyway, I have to pay my time and energy for the flexibility, but overall it is worth it.
生活
过量的信息以及极具成瘾机制的算法使我疲倦,相比以前,是愈来愈来严重了。有时我会感觉过去的时光也不错,回看过去的十年,上一个整数的时候,我第一次步入德国的土地,学习然后漫游。(竟然已经快十年了,都没有怎么意识到,时光飞逝呀)
反思并写作真的很好,将信息保存了下来,留给了十年之后的我。读上去,思维还是类似的思维,但浓度不再那么高了,大概都均匀给了生活。小学的时候,博客空间还非常的盛行,曾有一位熟络的网友感叹说我想的太多,太远,没有什么太大必要。我觉得他说对了一半,必要性要有,但太多太远的确没有必要。我的经验似乎被倒置过来了,一般人是先经验,然后在接受生活的乏味后,迷茫再反思。我迷茫不多,但反思不少,本应最早的经验反倒放在了现在,怪哉。
漂浮在行为决策背后的幽灵正在变淡,打开电脑工作,拽取一个接一个 ticket,参加一场又一场的会议,期待每一个周末的懒觉,难得的随机事件是晴朗的天空和暖洋洋的阳光。此时我正身处一个 loop 中,用自我催眠的方式来描述就是来休养生息,等待厚积薄发,换种方式描述就是,丝毫不带有个人风格的迈入平庸且乏味的生活。
决策消耗了脑子的精力,于是再没有多去想为什么,怎么了之类的问题,即使想了又能怎样呢,又能得到怎么样的结果呢?但我既然曾拥有过,那么我就不想丢掉,只不过我现在更加贪心,不仅要想,更要去行动。赞美伟大的行动家。
就看看我能走到什么地方。
死亡
生命一端连接着死亡,所有人落在这道弧光的某个位置上,从左向右不间断的移动,时间是动力源。思索太多的死亡,会侵占生命的时间,得不偿失,我们应该将活着的时间和精力都留给生命,死亡是将死的时候才应该考虑的事情。
年龄数字的翻新会提醒我它的存在,而它越是这样跳脱出戏,就越应当罔顾且淡然,不然我活了些什么?我到底是否在成长变大?竟然让它侵占我的生命,这是荒谬且不能接受的。
心无旁骛,专心利用好活着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