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hab - 清晨的小镇

2025.04.09 · 25 minute read

我们乘坐出租车驶入小镇,离开柏油马路,拐入小径。

小径路面尘土飞扬,低矮的建筑林立在两旁,说是建筑,不如说是由破碎墙壁和门板围成的方形区域。门口堆满着石料和塑料,远看还是近看都像是垃圾,像是即将开工的工地。路面十分原始,就是单纯的沙土地,上面零星布满着许多东西,最常见的是狗和羊的粪便,还有些塑料制品。粪便经过了阳光和高温的炙烤,变得像石头一样坚硬,没有什么味道,苍蝇也不来光顾。

土路

我尝试将这些随处可见的土路与建筑和我的经验互相融合,最终得到的结论是,它更像是中国的小区,或德国的 30km/h 区域,不过是埃及版本。通过将不同的印象相互结合,我才能逐渐接受这种全新形式的住宅区。这样的住宅非常极端,究极简陋且不包含任何设计,但却无比实用且非常符合当地的气候和人文条件。长期生在这片土地的人们,各个都是「形式追随功能」的大师,不过全是功能,没有一点形式罢了。

每次走在土路上,都是一场微型的冒险。白天,墙头忽然会冒出的花朵和小猫,同时还能闻到阵阵的羊屎芬芳。夜晚,趁着夜色和微弱的灯光,我在沙地上灵巧的躲避地上的粪便和垃圾。习惯了之后,其实也还好,别有一番风味。

当然,并非所有地方的建筑都这样,像我们选择的 hostel 就不是上面描述的样子。它是个小别墅楼,外表方正,窗户也不大。外墙和内院干净整洁,墙内种植的花束和绿植长得高过了头顶,四处散开,相隔老远就能看到。类似的小楼在小镇上也不少,但大多都被经营成了 Airbnb 或是 hostel。它们多数集中在镇中心,虽然设施都不是最新的,但胜在功能齐全,能看到不少现代的影子。

规模大点的度假村都坐落在城镇边缘。我们都不太喜欢那些地方,每次路过门口,往里面张望,尽是萧条。栏杆和设施被海风严重侵蚀,虽然房间众多,但也不见得有多少人住在里面,冷冷清清的。总之,如果你有机会来到这里,我极力推荐 hostel 或 Airbnb,而不是度度假酒店。

有些小院的门口就比较精致

下了车,内敛却用心的司机帮助我们把行李搬下车。因为我们抵达太早,所以不得不反复敲叩击大门,并用电话将人叫醒。过了几分钟,负责人 Z 君开了门,一脸睡眼惺忪,向我们问好。我们和司机表示感谢后,将行李放进了大厅的走廊,Z 君简单地向我们介绍了些青旅的设施和使用规则。

Z 君是名埃及青年,身材高大且皮肤黝黑,常穿着一身运动装,负责青旅的大小事务。每次清晨下楼经过客厅,都能看到他躺在沙发上惬意的睡觉或听歌。但据可靠消息称,这并不是在悠闲偷懒,而是他每天都会早起健身,等完成了一系列运动之后回来后,才躺在沙发上休息。刚起床的我们所见到的,其实是忙碌完后的他。

除此之外,最令我们感谢的,是他万事通的能力。上到青旅内部事务,下到各类活动组织,还有小到像是在哪里可以打印东西等等问题,他都知道,且能很快提供回复。在这个网络信息闭塞的地方,地图 App 只能算勉强够用,但更新非常不及时。而第一手的最新信息,还得向他询问。我们很庆幸能选择这个青旅,结实友善且靠谱的当地人,为这趟旅程润滑不少。

hostel 的客厅中,正门边上就是台饮水机,我最喜欢的是里面免费的冰水,每次回来都会喝上几杯。客厅中间是几个沙发,还有电视机,再往里面走是厨房和长桌。厨房中的红茶是免费的,而其他的冲泡饮品则要自助付费。

清晨的 hostel

埃及红茶是一种冲泡的茶粉,常见的被称作 El Arosa Tea,用很低的价格就能买上一大包。每次饮用的时候,只需挖一小半勺粉末,不需任何滤纸,直接用热水冲对,等待热水被茶粉染成透亮的夕阳红,就可以直接饮用。与红茶相对,欧洲常见的咖啡在这里看上去并不是主流饮品,起码这几天以来,我自己喝到的咖啡都算不上好喝,也缺乏咖啡的香气,反倒是红茶却喝的十分过瘾。

hostel 的后院十分惬意,有舒适的沙发和地垫,以及长桌长椅,旁边的绿植增加不少自然气息。四周墙壁遮挡住了光照,即使是阳光强烈的时候,躲在阴凉下也能感受到一丝凉意。

院子墙

旅居在这里的人们常会惬意地躺在院子里,一边吃东西,一边喝茶聊天。我也是如此,看到有人在时,会尝试和他们攀谈几句,不过我并不擅长这样做,尤其当我看到对方正埋头看电子屏幕,或是彼此之间正讨论的热火朝天。对闲谈而言,我似乎从未找到任何一种理论和技术去处理它的开始和结束。它就像是一场场梦,每次回忆起来的时候都没有开头和结尾。

我像是一条鱼,不太有主见的游来游去,有话题聊了就说上几句,想不到新的点子或表达不出复杂的想法,就找个理由窜到旁边的岩石缝中去。社交沟通的挑战大于享受,想到话题,插入讨论,表达自己观点同时还要尽可能不得罪他人。使用非母语会放大这种挑战,使之成为一种非常消耗精力的活动。

充满矛盾的是,它算是一种习惯和技能,你越使用它,你就会越熟练,反之则退化,状况变得越来越糟。因此,外界环境推动我自身改变就变得尤为重要,我感觉生活在德国,有时很难支撑这种正面的进化,每当我使用蹩脚的德语尝试交谈时,总会收获对方或沉默的反馈哦。我知道,其实对方并没有任何恶意,但我无法获得反馈,也就从未知道自身想法是否正确地传递给了对方,还仅仅就是我单纯的自说自话。与之相对,那些来自阳光充沛地带的人,总是会给予我更加积极且正面的反馈,即便我们的语言其实并不怎么想通,但就像太阳的能量散发给所有人一样,我能感知到对方的情绪,理解与体谅。

交谈就像是水流。你可以在平静的时候去激发水流,或是顺势加入已经存在的流中,不论是逆流还是顺流都可以,关键在于看清水的运动方式,然后找到契机加入或退出。我很开心,通过这次旅程让我有机会和不同的人发生交流和互动,一来增加了我的自信心,二来让我真正感知到了人和人之间交往的水流。

因为我们抵达太早,眼见离 check-in 的时间还很久,为避免打扰他人休息,我们从客厅退到后院,找了一张柔软的垫子,就地平躺了下来。在此时,一声轻盈的响动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只见一只瘦削的三花猫从后院高墙上跳下来,灵巧地围到我们身边。作为爱猫人士,必然是逮着机会就要出手,对它的身子一阵上下其手,贪图一个爽快。

后来 Z 君告诉我们,它的名字是 Orca,和其它的埃及小猫一样,最大的爱好是觅食。通过几日的观察发现,它常会蹲在后院的玻璃门旁,等看到有人拿着盘子和杯子进出时,立刻围上去,用灵巧的身子和脑袋蹭对方的大腿,等待对方坐下后,又会拿头使劲蹭椅子和桌子的角落,嗲里嗲气地喵喵向人叫嚷。我开始以为,它在对我表示欢喜。后来才意识到,它就是个势利鬼,只喜欢接近有食物的人。它的势利还体现在得到食物的时候,等真尝到了甜头,他的贪婪尽显,攻势变得愈加猛烈,不仅叫嚷的更凄厉凶狠,还拿尖锐的爪子去抓挠对方,真就成了一只「Orca」。我们自从知道了它的这种性格后,接近时候就多留了些心眼儿,留出更多空间,也不会无脑地接受它可爱的诱惑了。

虎鲸在行走

Dahab 的猫狗众多,大街上随处可见。狗的体型十分巨大,聚集时总会喧闹地吠叫和争斗,我已经见过好多次狗咬狗的场景。与之相对,猫就瘦弱灵巧许多,一般不会争斗和聚集,除非是为了吃东西。除此之外,猫确实很爱干净。有一次我亲眼看到一只小猫在沙滩上拉了几泡屎,盖上沙土,优雅地蹭蹭屁股离开了。它的优雅,却让我时常感到忐忑,每次赤脚去沙滩的时候都,会增加些提防,生怕踩到新鲜的地雷。

虽说都是猫咪,但相比土耳其猫的慵懒,这里的猫就显得野性许多,为了食物总会不择手段。有些性格强势的猫咪甚至会直接跳到桌子和盘子边上,此刻我们必须要狠下心来,装作拍打它们的样子将其驱散,倘若心软下来,势必会遭到它的进犯。当然,也有那些性格与脾气更加温和的猫咪,它会默默地在一旁看着我们吃饭,直到再无觅食的可能便悄悄离开。对这些乖巧的小猫,我们自然会提供奖励,或是鸡肉或是牛肉,以表彰它优秀的餐桌礼仪。

顺带一提,当地的猫咪有自己的方言,与普通喵喵声不一样,「Psst」对它们而言才意味着「过来」。这是当地人教我的,如果你想让埃及的猫咪靠近到你身边,可以直接对它 Psst 几声。

Orca 性格自由懒散,被摸了会儿,沿着墙边爬走了。我们躺在软垫上,用帽子盖着眼睛,半醒半睡迷迷糊糊的。这里的苍蝇经过多代进化,都成了精,时不时的飞过来趴在皮肤上,普通有规律的晃动已经没用,必须加大幅度且随机摆动,才会不情愿的飞走。我们不堪其扰,反正也睡不着,决定干脆上街溜达一圈,领略下小镇清晨的风光。

从住所到海边的直线距离其实不远,海岸边上的道路也十分平直,但一旁全是紧挨的建筑,找到一条从中穿过的小路其实不太容易,七拐八拐,我们终于是来到了海岸边。清晨,太阳才刚刚升起,风不大,海面很平静,气温十分舒服。

咖啡店街的几个角落

街上不见太多人,只有零星的几个人在晨跑,还有些人穿着湿衣,两三成群说说笑笑。街边咖啡店和潜水店林立,多数都还没开张,只有寥寥数个人,在玻璃窗户后面打扫卫生。咖啡店多是靠海而建,临沙滩的,会直接铺上地毯和垫子,再摆上个小茶几,算作是一桌。靠近浅滩的,会摆上一般的桌椅和沙滩躺椅,方便人们下海游泳或晒太阳。

我们初来乍到,没见过这种类型的咖啡店,也不清楚消费用刷卡和付现金,再加上来得时间太早,每家店都冷冷清清,找不到人询问。我们摸不定主意,在海岸线上反复徘徊犹豫,后来实在累的不行,见到有两人躺在沙滩旁的地毯上睡觉,就一不做而不休选定这家,躺在海边,同他们一起睡觉。

我们和老板打了声招呼,点了两杯冰咖啡,然后一股脑地躺在遮阳伞下的地毯上。等上少许片刻,老板拿了两杯塑料杯端了过来。接过了杯子,有气无力地表示感谢,嘬了一口咖啡,咿,真难喝,罢了,睡觉要紧,把小包揣在怀里,听着海浪的声音就睡着了。

沙滩上的垫子积满了灰尘,没有一块是完整的。破洞处的布线一缕一缕的,灰色的棉质碎屑裸露出来,到处乱飘。地毯很久没有擦洗了,上面布满了各种颜色的污渍,掩盖了最初的红色花纹。我想,也许是因为当地淡水资源珍贵,清洗地毯会消耗太多水,性价比太低。或是由于当地的环境,地毯和垫子每天都会被强烈的阳光炙烤,这是天然的杀菌消毒,人们无需担心生出的细菌会让人生病。起初我以为只有一两家店会这样,去多了却发现大部分的餐厅咖啡店都是这样,即便如此,没人会觉得这是个问题,人们进了店,买了吃喝,依旧该坐坐,该躺躺。

我习惯了城市生活。城市中的人们会理所应当地认为,任何东西都需要保持干净,如果有了污渍,需要立刻及时清洗,等变得干净了,才有资格继续使用。你看看各种广告,不都是以高效净白为卖点的么?「没有污渍」成了一种属于都市的属性,是使用物品的常识,也没有人会去质疑,为什么物品要保持洁净?而为什么只有干净的东西才能被使用?相比于埃及的地毯,脏不脏,破不破,从不是人们去考虑的事情,最重要的,恰恰是有没有。只要有,就能席地而坐,好好休息,没有,就起身来离开,寻找下一个能栖身的地方。

路上的羊

重回城市,我骑车路过高端家具店铺。硕大的玻璃橱窗中,展示着各式各样的高端沙发和座椅,材料不同,形态各异。看着如此多的变体,突然就想到了在埃及的地毯和垫子,它们看着又脏又破,且只提供坐和躺两种姿势。两相对比,我感到莫名的羞愧。后者和自然融合共生,而前者更像是一种迎合,去迎合人类在城市中构建出的模拟生态,生态中包含了钢筋水泥以及各种人工的行为和活动。什么环境,什么场合,就要用什么样的沙发或椅子,要是不契合,保准就会有人眉头一皱,愤然离场。

不知道过了多久,我再次睁开惺忪的睡眼。周围仍如刚才一般平静,倒有几只野生的大狗聚集在旁边。面对他们,我不敢多动,只任凭它们来回嗅闻,呈现出了五狗绕康的奇观。它们呆了几分钟,见没找有食物,就一窝蜂的跑走了。

躺在前方睡觉的两位大哥也醒了过来,其中一位在用阿拉伯语和老板攀谈,看样子应该是本地人。不久,只见他熟练地端来一盏水烟壶,摆放在他们喝剩的啤酒旁。清晨刚醒,便烟酒交融,我在心里不由得对他心生佩服。

他环顾四周,见四下无他人,便多走了几步,来到我们身边站定,主动与我们攀谈。我们简单做了自我介绍,随即聊起一些有的没的,具体的内容我早已记不清,大概是关于刚抵达这个小镇的第一印象与感受。

只记得在聊到换钱的时,他提到自己从事反洗钱相关的工作,今天一早刚下夜班,便直奔海边来放松。他用着算不上流利的英文提醒我们,别在黑市换钱,那些汇率坑得厉害;最稳妥的方式,是直接去银行找人工窗口换。

眼看时间差不多,我们向他道谢并准备结账离开。临走前,他热情地与我们一一握手,还不忘补上一句:” 今晚附近会有 techno 音乐,欢迎来玩。”

从小我便被教导要提防陌生人,尤其是那些主动示好的,总被告诫「有所图谋」。于是面对街头那些带着笑意靠近的身影,无论男女老少,我总会本能地保留几分戒备。而在德国的生活经历,也似乎一再验证了这种观念:不是上门推销网络的陌生人,就是在火车站向人讨钱的过客。久而久之,我几乎遗忘了,人之初的热情,其实是一种最质朴也最温暖的性格特质,它原本拥有拉近彼此距离的力量。

我并不想指责那些假借热情行图利之事的人。我只是感到一丝悲伤——那份本应纯真的人性,被慢慢异化为一把锋利的工具,而它真正的珍贵与温柔,却很少有人愿意细细体会与珍惜。

在我们停留的这几天里,类似的闲聊和对话几乎每天都会上演。无论对方是熟悉的朋友,还是素未谋面的陌生人,我都能真切地感受到那份来自人心的善意与温情。从个体的视角看,也许每个人都只是芸芸众生中平凡的一员,但正是这些不期而遇的交谈与相识,让每一个平凡的瞬间都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使每一个人,在此刻,都显得那样与众不同,绽放出令人惊艳的非凡之光。

不认识的当地年轻人,但却给他们拍了照

趁着太阳还没升得太高,我们绕回到了 hostel。虽然还没到 check-in 时间,Z 却告诉我们,房间已经提前收拾好,可以直接入住。我忍不住伸出大拇指,用力对他表示了感谢,实际来的刚刚好。

进了屋,我们把行李随处一丢,顾不上满身尘土与汗气,径直扑向了刚收拾好的床铺。眼睛一闭一睁,才发现时间不过正午,可身体与意识却仿佛已跨越了好几个世纪。那一刻疲惫袭来,却也在提醒着我们——这段旅程,才刚刚拉开序幕。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请我喝杯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