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的是人,不是效率

2024.11.14 · 4 minute read

我熟悉以下类似的场景,人们进入虚拟会议,主持人浏览一圈与会人的头像,见都是德国同事,于是提议会议要不要切成德语。但同时,也有人注意到了我的头像,会特别向我征询意见问,是否要切换语言。而我的回答也几乎相同,请继续使用德语。

后来我反思,自己的回答和选择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或动机。其实把视角放宽,时间拉长,我也不总是机械的回复,让大家使用德语。一旦出现了重要的事情,或需要我深度参与或了解的任务,我就会主动请求将语言换成英文。对此,我认为了我选择的标准就是为了效率。如果一场会议,我几乎不需要参与,而主要参与人的母语都是德语,那我坚持德语一定就是为了让这场会议更高效,哪怕提升微乎其微。

我相信,工作场中的交谈都是以效率优先,毕竟人们的时间都有限。当双方同时都可以兼容英文时,那使用英文就是最好的方式。

于此相对,另外一个极端场景是喝酒。

我喝过酒,也见过会英文的同事喝酒。事实上,在酒过三巡之后,没人会在乎对方说的是人话还是鸟话,即使用肢体语言似乎也可以表述世界上的一切事情和感受。亲身体验,酒精会让我获得更多的勇气,尝试使用不擅长的德语交流。这样的交流笨拙且效率低下,但谁在乎呢,大家这会儿可都泡在酒精里面。

有种浅显的矛盾是,常在社会中混,看似没有个正形的人,德语交流往往非常好。非德裔的大爷大妈口音虽然含混且不太正宗,但总能和其他人聊得有来有回。你自然可以说他们英文可能不太好,但同时,我也不会觉得他们之间的闲聊就是为了追求效率。很多时候,他们的对话就像是喝完酒精后的发言,很多时候就是鬼扯,扯到天南地北毫无边界。而在工作场中的人,往往不会怎么不着边际的胡扯,虽然也有些午休时候闲聊,但更多还是在会议中讨论具体的业务和事情。

此前我还会尝试在工作中练习德语的机会,后来察觉到「德语-效率」之间的矛盾后,也就不再强求自己,转而去寻找其它更合适的途径。

看到街边的大爷大妈,我会觉得他们彼此是在和人聊天,或换种说法,在他们聊天中,「人」的浓度非常高。而反观会议中的人们,「效率」的浓度绝对是爆表的。因此在最初我所描述的情景中,我会坚持用德语,绝不是为了那些与会人,而就是单纯为了效率。

我爱的是效率,而不是那些人。如果就如此写下定论,我会很沮丧,所以我想要加一个定语,「只有在稍显冰冷的工作中」,这条定论才会成立。

脱下工作以后的外衣后,我更爱的是人,而不是效率。

感谢您的阅读!您的支持是我的动力。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不妨请我喝杯咖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