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最近 mindset 一词出现频率很高。
例如 Joshua Comeau 不断尝试从编程逻辑的视角去理解 CSS。在他的技术演讲中,内容不仅精彩,还拓展了自己的心路历程,并在其中强调了自己在学习中填补 mindset gap 的重要性。
我没有想到中文合适对应的词。mind 有头脑和精神之意,而 set 则是集合。它不单是「思维模式」或「思维心态」,也许是知道编程的缘故,对我而言,它更有些模块的含义。gap 更加活灵活现,也符合对应的气质。人们摆弄着不同的模块,然后把它们以合适的顺序连接起来,从而得以理解一个事物。
我很喜欢这个概念,这和《Soft Skills》中曾强调过的「构建属于自己的 Tutorial」不谋而合。通过学习与实践,把理解一个事物的思维链条打通,使其足够直观且容易理解,这是我想一直践行的。
同时,打通逻辑链也应符合从简的原则。一切应从最符合直觉的简单语句出发,例如动宾短语等,然后逐渐深入,就像用放大镜观察,一层层捕捉其中没有连接上的断点,等到断点被弥合了,再深入,直至功能最终实现。在这个递归流程中,我们能够感觉并理解为什么人们当前所流行的解决方案非常复杂的原因,因为它们存在的目的正是弥补从直观角度上考虑所忽略的事情。那些敲脑袋想出来的解决方案,但在实际中其实并没有办法实现。如果我们时间和精力不足,那么只考虑该模块的输入和输出,而不深入内部构造,也足够能实现想要完成的任务。
面对如此规模的知识爆炸,快速理解并将其引入到当前结构的能力是十分必要的。制造轮子在深入了解某个主题是必要的,但倘若时间有限,拿来就用也是不错的选择。
最近几个月都在集中的阅读 Cal Newport 的书,改写版的《Digital Minimalism》,中译本《深度工作》以及原版《Slow Productivity》。
在聊这些书的内容之前,我似乎稍微摸到了畅销效率书的门道,开头先来一个例子:出现了问题,然后在一阵反思,顺着展示出承诺或解决方案,最后再持续循环。至于上面提到的作者,比类似的模版稍微好一些,除了例行公事外还会讲一些自己信奉的主义和哲学,算是给读者喂了「所推崇的方法论有效」的定心丸。
自主性的理念贯穿他所有的著作。《Digital Minimalism》不会排斥社交媒体和最新的技术,而提倡在使用这些技术前,我们要明确的认知,知道我们自己到底想要获得什么。iPhone 的确能运行很多 App,但这不是因此贪嗜的理由,甚至乔布斯在当年最初设计的时候,排斥将应用商店加入手机功能中。此刻的我们,正在使用着别人硬塞给我们的东西,从不去想自己真正想要获得什么。
至于《深度工作》则强调注意力在现代的重要性。他们不仅希望我们可以掏钱,还进一步希望剥夺我们的注意力,从而将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其中。因此,重新获得专注力,并将它投入到自己想要发展的领域,在当下是尤为重要的。
最后的《Slow Productivity》是 2024 年最新的作品,基本上将上面两本书做了个结合。他总结出的原则是,在快节奏的工作中,我们应该以自然的工作节奏,做更少的事情,并且执着于质量。这本书就像我的认知唤醒器一样,不断的轻轻敲打我应该如何更加主动的做好一件事情。
在讲述执着于质量的章节中,作者提到了审美的重要性,让我印象深刻。以往对于审美的谈论很大程度聚集在个人本身,例如提升修养品味,让精神升华一类的。他提到的却是和所做工作的质量联系在一起的。对这点我感同身受,当我欣赏过精致简约的架构和代码之后,我就再也无法忍受自己写出质量糟糕的代码,并且看到由他人写的,质量并非很好的代码,也会变得无比嫌弃。这里其实假定了,人都是有朝着更好方向迈进的动机的。把握了这层心里,一旦人有了品味和审美以后,再让他退回到之前的状态,是无比困难的。因此,好的品味不光还影响人本身,还会影响人手下的创造之物。
另外一本读到的是台版翻译的《Die With Zero》。
作者偏爱风险,同时很富有,因此对书中的内容,我无法完全认同,照单全收,但有些点子确实有启发性,尤其是在于个人塑造方面。
他强调了一个观念是,人的经历和金钱一样重要,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产生收益。不同点是,钱可以在任何时间挣取出来,但经历会随时间和年龄的变化而无法再来。作者假定了有一些经历是和年龄匹配的,过了这个年龄,再经历味道就不对了。因此如何让对应的年龄,做对应的事情,从而让它的「收益」最大化,这是他在书中要讨论的事情。
我们所知道的绝大部分人都是在生前省吃俭用,死后还留有一大笔未曾使用的财产,而这部分财产则包含着,这个人为了辛苦工作,而丧失掉了享受人生的那部分时间。人的时间大多固定,只要用在了这里,那么就没办法用在那里,正是所谓的「机会成本」。
把握自己真正想要的,从而让自己在有精力的时候去经历这些,才是让生命获得最大价值的方法。以上论述都来自于书中,而现实状况更多是复杂且有出入的,因此我才说不能照单全收。但作者也还是强调了「主动做自己想做的」,这点也和上一节作者所提及的不谋而合。
从中我读到的比较新颖的观点是,人在死后留财产是「不负责的」,只有那些不知道自己如何享受生活和支配金钱的人,才会将选择权交给死亡。相反的那类人,会在生前就处置并分配好所有的财产,不论分配是多少,自己知道自己要花多少,以清醒和理智的态度直面死亡。
我个人觉得有一定的道理,但仍太过绝对。也许等我真的哪天能挣出那些钱,有所谓的资产了,才大概能更深刻地明白作者想聊的理论吧。
小总结
不论多少工具,AI 算法的出现,最后还是落在了要专注做事上。用主动且积极的态度去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然后再用主动的心态,花些时间和精力泡在事情中,从简单开始再逐步拓展到复杂。
对自己好些,不要太吝啬,好好享受当下,好好做事。
谵语
写作有些像梦境,不知道从哪里开头,也不知道在哪里结尾。一行行或一段段的文字流于荧幕上,滚入到眼球,再滚出。回归到现实后,写作以不间断的形式一直在飘荡,从人的出生开始从不间断,直到死亡。
梦和生命也很相似。生命也没有开头。从观者的角度看,生命降生到世界上是有迹可循的。性爱,怀孕,然后在产房生产。观者像读者,实践并感受新生命的降生。读者进入书店,买了本书,然后再拆封,开始阅读书中第一行的道理一样。但从生命自身角度讲,一切非常莫名其妙。自己如何被降生,自己又如何度过了最初在襁褓中的几年,是失去记忆的梦,没人会记得。稀里糊涂的开始上学,然后工作。
结束了写作,结束了阅读,生命死亡了。它们都会让人感到惋惜,记忆随着时间逐渐模糊,渗入了神经中。观者在生活时,部分神经被激活,才会回忆起那时发生的事情。
真实属于他人,只有自己在做梦。这点并不矛盾,不是说你我类似,于是你我都必须是真实的,或都在做梦。它们不是定义,而是描述。真实和做梦的阐述不来源于其自身,而来自你我,是我的经历和对你的观看,共同塑造了这个看似矛盾的架构。反过来,一切都是调和的了。